从明朝至今,紫砂壶历经600余年,其器型和文化的演变可谓精彩纷呈!
明正德到嘉靖年间:古人饮茶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紫砂壶开始在历史上显露头角。在这一时期,紫砂泥开始规模开采,主要用以制作紫砂壶和紫砂罐。此时的紫砂壶,造型古朴,基本无修饰,工艺相对粗糙。
供春壶
明万历到崇祯年间:时大斌等一大批优秀的紫砂艺人先后出现,对紫砂壶制作工艺进行了规范和整理。这一时期的紫砂壶,多取材于瓷器、青铜器或者自然界的一些物品,出现了很多物化艺术启迪的紫砂壶。
此外,此时的紫砂泥料还并未进行分类,紫砂壶因使用混合泥料而会呈现夹杂黄色、红褐色等大小各异的颗粒。落款鲜少能见印鉴款,而是以竹刀刻画为主。
清乾隆到嘉庆、道光年间:紫砂壶风格开始由简单大气向富有繁缛转变,造型出现了“炉均釉”等华丽装饰,融入了彩绘、描绘、贴花、镂空等多种手法,更好的迎合了宫廷的雍容与富贵气质。不过,生于乾隆中期的陈曼生觉得紫砂的本质应为质朴无华,因此,他设计了很多简单自然的壶型,这些紫砂壶都深受世人推崇,后世称为“曼生壶”。
曼生 半瓢壶
明代嘉庆之后:在紫砂壶的设计中,逐渐了增加了铭文。因此,为了留出空间刻铭文,紫砂壶的壶面开始变得更加简洁和宽大。所以,这一时期的紫砂壶精气神儿十分饱满。紫砂大师邵大亨所作的壶就是以大度不凡著称。
大亨 掇只壶
由此可见,紫砂壶经历了历代无数紫砂大师的传承,从发展之初的质朴到清中期的繁缛再到如今的简洁大气,越发的回归本质,越发的散发出迷人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