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喜欢的事,挑战自己,做到极致,奔赴更高的目标。
在邹旭敏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紫砂人如何完成了从紫砂工匠到紫砂艺人的蜕变。从她的身上,你可以窥见那种不甘平庸、不愿因循守旧、绝不踯躅不前的韧劲,但也正是这种长久而持续的渴望,才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紫砂壶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
今天守艺人对话的是高级工艺美术师邹旭敏。
父亲刻字、母亲做壶,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邹旭敏从小便修习了两种技艺。“结婚后,我更倾向做壶”,与身边很多人一样,她主做光素器且以传统器型为主,坚持了很多年。
但在两位好友的影响下,她对筋纹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传统器型的功底非常扎实,所以她喜欢将传统器型和筋纹器结合起来去做,“把传统器调整为筋纹器对于我来说并不是难事,我会根据筋纹器的特点,给壶在造型上做变化”。
在技艺精进的同时,她还系统学习了绘画设计,增强了自己在设计方面的修为,“做一名紫砂艺人需要全方面的能力,不仅仅是制壶技艺,还需要设计思维、创造思维,再加上艺术审美和专业素养等综合素质,才能在紫砂制艺制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与此同时,她在筋纹器上的制作技艺也日渐炉火纯青,正在挑战下一个难度——朱泥提梁筋纹器。
“提梁筋纹器的难度首先在于非常费工费时”,因为筋纹器讲点、线、面的结合,上面的阴阳线整体呈放射状,使之线条过渡流畅,“在这之上要加一个提梁,就等于视觉又往上收,放射状的线条和提梁的向上感是两种不同的视觉感受,现在要形成一个整体呼应协调,让人不感觉突兀,对于整体的审美和设计的要求就会非常高”。
这时,再去回顾她从前每一步的努力,我们发现都是有的放矢:传统经典器型的耳濡目染、多年光器筋纹器的制作手感和技艺、设计功力和审美叠加起来,在这个阶段产生了爆发式的作用,邹旭敏设计的提梁筋纹器在行业里崭露头角。
如果说《静竹提梁》在上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获得金奖算是牛刀小试,那么《筋纹大彬提梁》将《大彬提梁》这个经典器型创造性地用筋纹器来呈现,无疑是邹旭敏的高光时刻之一,该件作品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但此刻的邹旭敏却异常淡定,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因为她的心里已经有了新的目标——朱泥小品筋纹提梁。
“这种提梁壶的梁本身非常细、瘦小,做的时候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依靠,进窑的时候,里面的窑风稍微大一点,梁都有可能弯或变形”,用邹旭敏的话说,“无论制作还是烧制,那种难度对制作者而言都是考验,烧制的风险有点像火中取栗一样。制作梁的过程更像鸡蛋上雕花,稍微用点力,咔嚓一下碎裂了,不用力你根本没法在上面光光弄弄做什么”。
更难得的是,她喜欢用朱泥去制作。略懂紫砂的人都知道朱泥在诸多泥料中的收缩比例很高,成品率低,小品提梁筋纹器+朱泥的制作,成品难度风险可想而知有多高。
“我喜欢的是不断挑战更高难度的技艺,站在更高层次的审美上去创作有意思、有价值的紫砂作品”。
“行者无疆”,邹旭敏近期又有了新目标。
“接来下,我要开始在提梁上做文章了”,她告诉我们,“这一次更多的是挑战对自己的艺术审美”。光素器的核心是做减法,筋纹器和花器都是做加法。但一旦加过了就会显得很累赘,所谓“过犹不及”,因此,她决定在提梁上做文章,如何让一把筋纹器既有艺术美感又不减实用性,是她未来一个阶段要攻克的主题。
邹旭敏档案
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