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穆斯林的先辈用经文的方式告诉后代,生养牧民的土地下面会出现牛奶。后来人们发现了和田玉。紫砂呢?也有这样和那样的传说,浪漫而神奇。赏玉的人、制作紫砂的人、喝茶赏壶的人,都在找寻和试图握住自己认为必须的东西。担负责任者和心绪浮躁者,都在崩紧着、攀附着传统文化神经的链条。紫砂之路在曲折中不断的延展,紫砂的未来在文化的音律中传递远方。
无疑,社会经济的繁荣,升温烘暖了消费型文化。在高端的艺术品投资收藏领域,或在最基础的日用品消费市场,紫砂器都有其内敛却不失清雅的一席之地。紫砂的魅力,无可取代。
我不是专业型的文化研究者,却迷恋着以紫砂为核心的文化元素所构建的气场。透过紫砂壶冲泡出来的茶汤的酽厚茶气,氤氲中,紫砂仿佛是一位从古代蹒跚行来的儒者,明明陌生,却一定似曾相识,并且亲切顿生。
曾有人向我问及紫砂壶的功能。我思考了一下,告诉她:紫砂壶的功能很简单,就是用来泡茶,但又并不仅此而已。紫砂本身,更象一位文化的使者,而热爱紫砂的人则是自觉的在探寻传统文化的亮点——
当下主流传媒说得最多的是民族复兴和传统文化回归的话题。所有的文化,不可能离开物质载体,而空幻存在。工艺美术领域中,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载体的事物,例如,瓷器、丝绸、木器、漆器、书法等等不胜枚举,但好象因为囿于材料、创作技法、创新理念之限制,信息综合性强、文化包容度高的又不多。但我认为紫砂便是非常棒的一个。中华民族文明的潮水奔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在,这条文化河流从未断流,而且还将流淌向前。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同于其他文明古国,是古今一脉相承的。那么这必然的承传,则要依靠有社会生命力的物质作为载体,化作有力之臂来完成时代使命性的传递。我想,其实文化信息的承传,并不是只需一支笔、一张纸那样简单。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财富的记录与传递,其载体除了牢靠的有序存在的空间,更需要可以不断催发创造力的物质土壤。当下,我们能见到的,瓷器、木器(包括仿古家俱)、玉器、书画等门类,都在蓬勃发展,当然这里边自然少不了紫砂。现在这些事物(行当),都好比赛场上的运动员一般,都要朝前奔跑。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要动力十足,跑姿优美。不然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淘汰出局。历史上被湮灭的先辈们的智慧成果已经太多太多。因为行当的衰落,信息的断层,让我们无法再做有效的考证与还原,更别提怎么去发扬光大。这是不可弥补的文明缺憾。
环望世界,那些历史短、文化贫、物产薄的国家,在千方百计的找一点可怜的说头,来包装自己国家的文化。而中国呢?中国确实是座文化堆积得极其丰富的高山。从近代史的伤痛中恢复出体力的中华民族,站在这座高山上,必然要去寻找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口。在这个对接口,紫砂作为依托平台,虽素面朝天,却当仁不让。
紫砂很好。它引导和包容了太多传统中的有益的精髓。它引导我们去喝茶,去感受清和静寂,去启智开慧,去激发巧思。它引导着从贫弱走向富强的中国人去拾取和欣赏我们传统的诗书画印;以壶为载体,镌铭和读取文化的温暖信息;它暗示我们,要去安静的体会什么叫温润之光,它泾渭分明的告诉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同于欧美的太阳崇拜文化,欧美人是喜欢钻石的,而中国人是崇尚如和田玉之美的温润和由此提倡的君子之德。
充满魅力的紫砂啊!紫砂本不应只是用来泡泡茶那么简单。
紫砂是纯中国的物件,是中国人案子上中国风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衷的希望她在这个迫切渴望文化真正对接传承的时代,生长好根系,并用一个自信的表情来定位光荣。紫砂是一位使者,儒雅翩翩、光彩夺目,带着今天我们思想中的人文信息,出使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