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把玩紫砂壶的朋友,总也绕不开“底槽青”这款泥料。
原本质朴,单纯的一款紫泥,竟也搞得复杂而扑朔迷离!
泥的传人 | 许彩军 黄龙山 底槽青 大竹鼓 350CC笔者力所能及的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走访各地博物馆实物展示,追本溯源回到丁山,走访行内人士,了解矿料标本,心中扑朔淡然如拨云。
每一款特征鲜明的紫砂泥料,除了其自身魅力吸引人,大多也离不开人的因素。底槽青的成名不就是因为“紫砂七老”之一的顾景洲老先生的推崇么?
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底槽青被单独记载,是近现代的事情。清末民初之前鲜有明确记载。但在博物馆中陈列的一些老紫砂器中,却不难发现底槽青的影子。
今时今日,坊间大量流传的各种对底槽青的描述,解释,甚至还出来什么中槽青,上槽青......都是因为对各个时代紫砂的矿料选取,加工方式的沿革不了解,断章取义造成的。
我想试问一下:明清那个时代的紫泥壶中含有的底槽青成份,也是从黄龙山四号井,深深深处,最底槽挖出来的么?稍微有些常识的人,不至于以讹传讹,信口开河。
最初的紫砂矿料的开采,不可能,也没必要从黄龙山深处开始。黄龙山紫砂矿层结构也不是露出地表的都是废料。除去浅表层的青泥和甲泥不能用来做壶,下面就是紫砂矿料。
古人做壶,对泥料的区分,不如今人精纯罢了。泥料精纯的过程,是实践的选择,也是认识紫砂的一种必然过程。亲眼看过“吴泾提梁壶”的朋友,准确说,是现如今我们认知的紫砂壶么?不更接近陶土么?
黄龙山底槽青的矿料特点鲜明:矿料含有“青白”色的核,俗称:鸡眼。矿料总体呈现“皂青”色。这个“青白色”鸡眼,如果一起粉碎加工到泥料里面,就是我们在烧制好的成品壶身看到的棕红色的砂。
本山,原矿的紫砂壶,经过用养把玩,包浆沁色之后,砂色是会加深的,这也是紫玉金砂的本源,并非天然。了解了这些,您还会在意:“皂青”深深,深几许么?底“皂青”会告诉您:生有“青白”核,长成“棕红”砂,养成“红玉金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