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了解紫砂
来纯色紫砂文化就对了
紫砂壶艺术是时代的产物,纵观500年紫砂发展史,不同时期的审美情趣决定着它的造型与工艺,今天便来欣赏紫砂不同时期的工艺特征。
明早期紫砂壶工艺特征
此时期的紫砂壶符合明代陶器制作特征,壶体器形硕大,采用全手工捏作而成,壶体上下相接成器,相接处留有指螺纹,与“腹丰尚现节胰”之说吻合。
明 吴经提梁壶
明 时鹏款水仙花六瓣方壶
制作时,壶上半部用手在内托之,外先用木板拍打成型,再用竹片进行精细修平,故表面留有竹片纹;下半部逐步收敛,壶嘴用全手工捏制,表面留有指螺纹,提梁也是捏制而成,再用竹片精修;
明 陈用卿款弦纹金钱如意壶
安装采用镂塞法与壶体和壶肩相接,接口处略加修饰,有的在嘴下部用泥片贴花和壶身相接。壶盖为大平盖,壶舌与壶盖面相接而成,不精修,壶钮捏作柱形,与平盖相连,壶底用手工捏成,与壶身下沿相接为底。
明 徐友泉制仿古虎金亨壶
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制作工艺特征
此时期为紫砂制作工艺的成熟期,以时大彬为首,追求淡雅超俗的审美风尚,并形成一整套合理而完备的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奠定了中国紫砂器的地位。
故宫博物院藏 时大彬早期大执壶
其制作工艺有以下六大特征:
第一,圆器以捏造车坯为主,壶内壁少见指纹,而略留下竹刀刮削的痕迹,方器以泥片镶接而成,但方器较少。
第二,壶流与把均采用镂塞法与壶身相接,接口处已进行修饰,但不够精细。
第三,造型简洁、古朴,大气,以直流为主,略向上翘,挺拔,独孔。
第四,壶把以耳形为主,而且较大,便于把握,壶流与把往往雕刻龙纹。
明万历 时大彬制紫砂醴泉壶
第五,圆器为主,也有仿生器,以捏塑、堆贴装饰作品,还有佛像作品。
第六,壶身不见铭文,只有明末陈用卿在壶上铭刻草书,壶底铭刻诗文者以惠孟臣为主。
清顺治 大彬款紫泥大圆壶
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工艺特征
此时期制壶以捏造车坯为主,雍、乾年间制壶。圆器以印膜车坏为主;方器以打泥片镶身简为主;筋纹器的筋纹以工具或手指划刮为主。
康熙时期,制壶大师陈鸣远除了仿明古器的作品外,还开始了制作仿自然器与象生器作品。
清康熙 陈鸣远制南瓜壶
清康熙 朱泥十二开光贴花玲珑壶
清代将紫砂器的装饰工艺推向了繁荣期,装饰工艺除了在壶身镌刻书法与底印之外,还有泥绘,加彩、浮雕、堆泥、贴花、施釉,搅泥、镂空、描金等技法,并开拓了宜钓作品的造型与釉色。
由于皇室的参与,此时的紫砂作品从简朴、古抽演变成了豪华、精巧、富丽堂皇,从而尽显皇家气派与风范。
清乾隆 大清乾隆年制款朱泥御制万寿壶
清乾隆 御制笨岩款梅竹图诗文筋纹壶
清乾隆·龚心钊旧藏“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题“御制”二字描金描银紫泥虚扁壶
清嘉庆、道光年至清末年间工艺特征
此时期以曼生壶,彭年壶、大亨壶为代表。在制作工艺上,恢复了明代制壶工艺,即以捏造车坏为主;造型以古朴、大气为主,但以文人壶为代表,壶身上有文人亲自镌刻诗句与绘画等特点,诗句大多与饮茶有关,刻画以竹为主,充分显示文人才气。
清嘉庆•杨彭年制、陈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乳鼎壶
清嘉庆 杨彭年制、陈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合欢壶
清中期 杨彭年制、陈曼生刻种榆仙馆款紫泥扁鼓壶清嘉庆
中华民国至“文革”前工艺特征
此时工艺制作沿用嘉庆、道光时的制作方法,且以手工为主;方器,圆器作品造型以仿明代,清代为主;雕刻,贴塑作品以仿竹、梅、云龙图较多。
清末民初·俞国良制大红袍四方传炉壶
民国 葛德和 四方松竹壶
壶身装饰主要为诗、画、碑版、钟鼎文、秦汉时古钱和瓦当等,且以《金石录积古斋钟鼎彝器款式》等书籍和《芥子园画谱》《风雨楼画集》等图集为主,特别是“喜鹊登梅”、“喜上眉梢”等图样经常出现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上。
民国 利永款段泥柿子壶、杯、碟套组
“文革”时期的工艺特征
所谓“文革”时期,是指从1964——1978年的14年间。
此时的制作工艺是手工与模具加工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初,艺人们对宜兴紫砂器生产工艺进行了改革,故而紫砂壶生产工艺出现了,用模具和手工两大生产工艺。
近 民国三十七年 顾景舟制 吴湖帆书画 寒汀石瓢壶
“文革”紫砂器的装饰中,贴塑作品一般以梅花、竹叶、松柏为题材,雕塑摆件则以工农兵造型为主。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装饰风格有些变化,特别是雕塑作品,出现了观音、佛像、动物等以外的造型。
民国 朱可心制梅报春壶
现代壶的工艺特征
20世纪70年代中至90年代初的工艺特征主要是以手工为主制壶,采用档模为辅,且使用也较少。造型设计般仍以古朴、简单、大气为主。紫砂材质较纯,以优质泥料为主,色质古朴。
这里是一个独立的、深耕、死磕、专注紫砂传统工艺和分享紫砂文化的全网交流平台,来自美丽的文化名城江苏宜兴。
专注传统紫砂工艺、享健康美学茶器
感谢有你,感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