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的壶有一种特有的精神气质,所谓骨相完美,表面纯净,由内而外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顾景舟的一把力作就能卖到十几二十万元,在当时可以换一辆桑塔纳轿车,那个时候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只有百十来元而已。我十年前来深圳,前后加起来就有几百位紫砂爱好者拿着盖着顾景舟印章的紫砂壶让我鉴别,都声称是当年花了几千、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在香港的大型工艺品商店、古玩店或深圳、广州巿场上买的,我却没有看到一把顾老的真迹,全部是当时的“乡坯”,也就是紫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那些社办、乡办、村办企业里出来的或农村作坊里流出的假冒仿品。
当时顾老等紫砂人也知道市场上仿他们的东西多,因为当时没有维权打假机制,当然,也许是让人一条生路吧,按照当时的经济条件,能花几千上万买一把紫砂壶,可能只有港台地区、广州深圳的人居多,所以,那些个高仿的紫砂壶十有八九集中在南方市场,真迹非常之少,那些买到高仿的,恐怕目前的价值应该剩不下几个铜板了。
收藏当代紫砂艺术品的第一要素是“真”,不真的东西永远每天都在贬值,除非几百年以后成为古代文玩,但到那时也是大打折扣的。现在收藏市场上有这么一个观点,一个艺术家的赝品越多,真品就越有价值,真品越少,制假售假的人就会越多,那真品的价值就就会越高,主要是市场上懂的人越来越多,真品的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我在好多年前的《艺术市场》杂志上曾写过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了顾老紫砂壶的存世量,精品力作非常少,实际上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他离世,平均一年的产量不足百,而且文·革时期几乎没有紫砂壶可做,算是十年空白期,直到一九七九年,才应香港藏家罗桂祥之邀,七九、八零、八一三个年头,有据可查的也就做了20把僧帽,几套提璧壶而已,换来了不少外汇。
顾景舟解放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了培养新一代人身上,偶尔创作做壶。所以,他是一位低产量的紫砂艺术家,与朱可心他们比,存世量可能只有他们的十分之一还不到,可留下来的大多是精品,普通老百姓很少有人能收藏到他的真迹,即使是亲朋好友也很难得到,因为,他一个月的产量也就两、三把壶,最多也就四、五把了不起了,因为他每做一把壶其准备工具的时间就得好几天。从起稿到成品,费时多日,有时候不满意就捏掉重新来过,对自己的每一把作品都认真对待,非要达到至善至美的程度才能出手。
现在市场上想转手讲故事的人多,什么当时外交部的礼物,人民大会堂陈列样品呀,某达官贵人的家藏等等,听听就好,千万不要当真。如果真迹,绝对不需要私下交易,到大型拍卖公司去,分分钟变现,而且价格绝对比市面上透明,几百万、几千万元也会有人抢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