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丨匠人精神:一人,一事,一生

作者:大圣说壶 更新时间:2022-07-26 21:48 阅读:645

唐代张祜有诗云:“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这大概是汉语中关于“匠心”二字的最早记载。在很早之前的手工艺时代,匠字作为后缀,所代表的多是某一类职业属性,比如木匠、鞋匠、铁匠。而在被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碾过、人心思古的当代,“匠心”被提炼和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它代表了对传统手工艺的技艺传承,以及一种对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工细作的匠心精神。


匠心丨匠人精神:一人,一事,一生


匠心不是偶发的灵感,也不是空有情怀的号召,它的前提是坚守与专注之道: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但始终以完美主义的追求,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前段时间被广泛热议的故宫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正是对匠心精神的真实呈现。在这些故事中,故宫历来的主角——那些历尽了无数时间之尘的瑰宝们,这次屈身退在一旁,把光芒都让给了多年来一直默默给它们“看病治病”、只求保全它们的文物修复师。这些“文物医生”们,以一带一的师徒制传承每一门修复工艺,代代相传。他们的工作在外人眼里可能极其枯燥无聊,需要非常多的细致、严谨和耐心,由不得半点马虎和自由创作,经常对着文物一坐就是一整天。


匠心丨匠人精神:一人,一事,一生


他们有的来自民间大众,有的是毕业于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的尖子高材生,性情各有不同,共有的除了天赋,更是对文物修复专注、极致的精神。天赋固然要紧,技艺却离不开持续的捶打。宫廷钟表组修复师王津面对一对乾隆皇帝钟爱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花了八个月时间修复;康熙六旬时儿孙贺寿的万寿字屏风,背后金丝刺绣的寿字,必须要用缂丝来补,这个手艺费时费力又费眼,就算是苏州的熟练工,一天也只能织出几寸缂丝来,织绣组的陈杨脱了鞋子就上了织布机……没有宏大叙事,《我在故宫修文物》平实地记录了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却又把他们守得住寂寞、耐得下性子、下得了功夫的匠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匠心丨匠人精神:一人,一事,一生


这部纪录片只是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冰山一角,事实上,在民间还有许多不为大众熟知的传统手工技艺,比如内画、麦秆画、彩绣、核雕等等,也有不少努力传承并试着把这些技艺发扬光大的匠人。


匠心丨匠人精神:一人,一事,一生


所以说,其实匠心就在我们身边。一代又一代的匠人精神,必将引领这个时代的潮流,让中华文化在源远流长的时代长河里发光发亮!


对于紫砂的匠人匠心你了解多少?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一起开启紫砂匠心之旅!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