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才过去不久,考考大家,这些问题还能答的上来吗?
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京杭大运河,
世界上最长的城墙 ——万里长城
影响华夏文明最重要的两种树,一种是茶树,另一种是什么树?
这……报告老师!这题超纲了,不会!
好吧,确实这题不会考,另一个影响华夏文明的树就是“漆树”,漆树割取的漆液也被称为“国漆”、生漆、天然漆,“漆树”只生长孕育于东方的土壤
漆中渊源
现代人谈漆,脑海中首先浮现的,肯定是“油漆”,大漆和油漆都带个“漆”字儿,究竟有何渊源呢?
大漆算的上是漆中鼻祖了,早在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了漆器的使用,根据出土文物推测,人们发现和使用大漆的历史可能更长,有近万年之久。
从天然漆树中提取的汁液,刚流出时是白色,与空气接触氧化之后变成红褐色。全干后呈深褐色,加入氧化铁会变成沉静的黑色,人们常用漆黑形容黑的深沉。
而制成红推光、透明漆后,加入矿物颜料可调配出各种艳丽的颜色。由于大漆健康环保,安全性高,防腐防虫,耐酸碱,也被誉为“涂料之王”
“油漆”是西方在大漆性能的基础上人工合成的“涂料”,大漆的产量很少,成本高昂,西方的土壤不能孕育漆树,没有天然的漆液,大量从东方采购并不现实。
随着西方现代化工学快速发展,西方迫切需要一种优越性能的涂料出现。于是合成了“油漆”, 油漆同样具有可稀释性和良好的硬度,但抗老化性能不及其他性能远远不及大漆。
“漆中国宝”
大漆是从天然漆树中天然提取,而漆树生长条件受地理条件限制,因此产量有限,大漆制成的器物却精致美观,干燥成膜之后能大大提升器物的使用寿命,优点多多,因此备受王公贵族喜爱。
“漆”自古至今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源,在古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甚至为占有这种资源,不惜兵戎相见。在古代,没有什么是打一架解决不了的,实在不行,就再打一架。战国时期铁质工具飞速发展,为生漆的获取以及胎体提供有力保障。
《史记》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我国著名的的哲学家、文学家“庄子”在战国时期楚国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现在看来也是权利不小,责任重大的官职。因此天然的“漆”,可谓十分珍贵。
“文化使者”
在中国唐代,国力强盛文化强势。随着国家之间文化传播,一些“唐物”被带到日本,影响着“茶道”,“香道”,“花道”等等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些原生于华夏之道,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这其中唯有“漆”的影响尤为深远,日本将唐物刀柄上称为“末金镂”的工艺,不断发展深化做到极致。让这样一个漆工艺的普通分支,在日本形成了完善的“莳绘”工艺,再随出口名扬海外。就像中国被称之为“china”特指“瓷器”,日本被称为“japan”特指“(有莳绘特点的)漆器”。
曾经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专场中,一把拥有一千二百五十的唐代古琴“大圣遗音”以1.15亿的高价成交。而在北京,一把乾隆时期的“月露知音琴”也以2880万的落锤价成交。仅一把木质古琴,却能存放百年乃至千年。
用漆装饰物品,被称为“髹漆”,“髹”,即涂刷的意思,漆器或朴实厚重,或绚丽华美,或沉静深邃,每一件漆器都装点着不同时代、不同经济面貌、不同风情的特点。装点技法变幻万千,风情各异。漆器就像是从尘封历史中走出的美人,美丽背后隐藏着说不尽故事。
“软硬实力兼备”
漆器不仅美观,更是实力与美貌并存,它可不是仅仅只是“花架子“,涂上大漆的器皿就像披上一层铠甲,不怕风雨侵蚀,漆膜能耐得住高温,经的漆酸碱腐蚀考验,防潮防虫,所向披靡。
大漆,在许多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了作用于普通器皿或观赏或日常使用之外,大漆还可以作为海底光缆的防腐涂料,还可以入药。《本草纲目》记载,:漆,气味辛、温,有消肿杀虫、活血散瘀之功效。
虽然大漆软硬实力兼备,深受世人喜爱,但大漆也有脾气的,天然的生漆中含有漆酚,会导致某些人过敏,行内人称“被咬了”,就像有人对芒果过敏一样,漆酚对一部分人来说也是一种过敏源。但是除非是采割漆汁的工农或者制漆人,一般人不会直接接触生漆,且大漆干燥成膜之后,就不会导致过敏,所以漆器十分健康安全。
真正的大漆制品十分难得,可被制成餐具的,例如漆筷,漆杯,漆碗、茶具等。
漆器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享之物,我们也可以拥有天然大漆制作的日常用品。它经过匠人们数月的制作,蕴藏无数的心血,随着时间的流逝,漆器色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唤醒,散发出迷人的生命力,而这。就是漆器的魅力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