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和西施竟然和宜兴制陶业有解不掉的渊源

作者:紫砂之家官方 更新时间:2022-07-27 07:48 阅读:298

宜兴以特有五色土制造的紫砂器,貌似泥为骨,敲之金玉声,用其制壶,倾汤泡茶芬芳满轩,被称为“国人品茗最理想的茶具”。


陶朱公和西施竟然和宜兴制陶业有解不掉的渊源



范蠡画像


说到宜兴的制陶业,最应该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制陶业的祖师爷——范蠡。


在过去,宜兴制陶业一直为祖师爷范蠡立庙塑像,称之为“陶朱公”,并奉为“造缸先师”,并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祭祀他,陶都民间现在还流传着他和西施的故事。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人,曾在越王勾践手下做官二十多年。吴越交战时,越国失败,越王勾践被吴王奴役。范蠡献美人计,送西施给吴王,换回了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表示不敢自安,不求甘味,刻苦自励。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灭吴兴越。范蠡帮助越王勾践覆灭吴国后,他却主动放弃了官职,带着西施出走。


陶朱公和西施竟然和宜兴制陶业有解不掉的渊源



范蠡和西施


相传范蠡弃官潜行后,和西施来到宜兴隐居。他看到宜兴鼎蜀山区附近的泥土,粘力甚强,耐于火烧,宜作陶器,便发动当地人民从事生产。


初期,烧出的破货较多,受西施烧饭时灶火的启示,逐步掌握了一套控制窑温的办法,传至窑区。


宜兴的陶业就这样开始兴盛,他为了尽力制陶事,竟将自己的姓氏也改了陶,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陶朱公”。


1930年《工商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里有《宜兴之陶业调查》一文,就是这样说的:“宜兴之陶业,相传为春秋时范蠡所创造。蜀山之西有地名蠡墅者,即为范蠡别墅之故址。昔范蠡居此,见近旁泥土有耐火性,且粘力甚强,察其可制陶器,因制为各种器皿,筑窑以烧之,始为陶业之权舆也。今蠡墅附近有地名蠡匠(墙)围者,尚有古窑十余座。”


以后许多关于陶瓷的著作,如1932年出版的《江苏省实业志》,


1936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吴仁敬、辛安潮著),


1955年出版的{中国伟大的发明———瓷器》(傅振伦著),都有类似的说法。


有关宜兴紫砂始祖的传说流传颇多,现己很难考证。但是根据文献调查,宜兴位于太湖西岸,范蠡到了宜兴,以制陶发迹,似乎是可信的。


从《宜兴县志》、《丁蜀镇志》以及相关历史记载,范蠡、西施的故事颇具精彩,在紫砂历史上也留了厚重的一笔。


范蠡、西施的对陶业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条:


一、恢复了毁于战乱的窑业,重整旗鼓并合理发展。


二、宜兴原陶业产品单一,造型不丰富,范蠡亲手制造很多器型,其中有陶缸,故有”造缸先师”之美称。


三、范蠡西施合力发明“垫脚石(抬高窑坯位置,改善火力,提高成品率)”和“闷窑”技术,促进了陶器烧制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产品的质量。


四、范蠡为畅通陶器销售和陶土资源开采、运输,出巨资开凿“蠡河”四十三里之长,为宜兴水利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促进宜兴陶业的的发展。


五、范蠡改单孔的馒头窑为多孔窑,奠定了龙窑的雏形。


在后人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段美丽动听的故事,更是中华紫砂瑰宝,纵横天下人的骄傲。


陶朱公和西施竟然和宜兴制陶业有解不掉的渊源



范锡明【 花边提梁 】编号:48671


如今,紫砂壶不单是个喝茶工具,更是艺术载体。


宜兴有着6000余年的制陶历史,但宜兴紫砂器真正名声大噪还得从明代的供春壶说起,到如今几百年来,文人和艺人共同推陈出新,在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使紫砂壶演化成一门有独特艺术的陶艺。


敢问,世间能做到紫砂壶这样集实用、欣赏、把玩三种功能于一体,又能包容吸收陶文化、茶文化及书法、绘面等多种传统文化于一体的艺术载体,能有几个?仅有紫砂壶而已。


人茶之间禅意相联,人生沉浮,如一盏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


所以,懂紫砂,收藏把玩紫砂壶的人,异于常人,更懂禅茶一味。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