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表示茶的字很多,一般都有“木”字旁或草字头。在“茶”字形成之前,“槚、荈、蔎、茗、荼”等都曾用来表示茶。
槚,音“jiǎ”。秦汉间的一部字书《尔雅》的《释木篇》中,有“槚,苦荼”的注释。
《尔雅》
荈,音“chuǎn”,最早见于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其中有“诧”一词。汉代到南北朝时期“荈”用得较多。
蔎,音“sh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蔎 ,香草也,从草设声。”本义是指香草或草香,因茶有香味,故用“蔎”借指茶。
《说文解字》书影封面
茗,音“míng”,其出现比“槚”“荈”迟,但比“茶”早,至今“茗”已成为“茶”的别名。它的本义是指草木的嫩芽,后来专指茶的嫩芽。
荼,音“tú”。在我国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里,共有七处出现“荼”字,其中《诗经·邶风》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
手绘:唐以前 有趣的茶字
其实,荼,一字多义,又一字多音。《辞海》中“荼”字条注明了三个读音。“荼”在指称茶时,读音也是“茶”,因为“荼”是“茶” 的古体字。
此外,古代也用瓜芦、皋卢等来指茶。
那么,我们现在通用的“茶”字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呢?
中唐时期,陆羽撰写《茶经》时,在当时流传着茶的众多称呼的情况下,采用了唐玄宗李隆基《开元文字音义》(又名《圣制开元文字音义》、《御制开元文字音义》)的用法,统一改写成“茶”字。从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沿用至今。
百茶图
茶除了有众多的汉字表示形式以外,还有不少有趣的雅号。
如:东晋士大夫王濛常请同僚喝茶,同僚们不喜饮茶,故背后戏称“今日有水厄”,此后茶有了“水厄”的雅号。
南北朝时,北魏人不喜饮茶而好奶酪 , 戏称茶为奶酪的奴婢——“酪奴”。
唐诗有“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的诗句,茶能除烦恼,故得雅号“涤烦子”。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宋录》 中“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称茶为“甘露”。
《茶经》
晚唐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赴约品尝新柑,进门未品柑先要茶,喝一大杯茶后题 诗“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茶又得一雅号“苦口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