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壶把古称“鋬”,便于握持而设置。常规的壶把通常在壶肩到壶腹的下端,与壶嘴位置对称,高点与壶口、壶流的高点呈水平,且与壶身整体协调。在壶把的分类上,一般有端把、横把、提梁几种。
端把是茶壶之常见把式:有两支点,也有多支点。多支点多见于花器称“叉把”;两支点多见于光器,轮廓像人耳朵,俗称“耳把”,也叫“圈把”,亦称“环把”,也有称“圜把”。端把与壶流对称、均势,置于壶肩至壶腹下端,高点与壶口、壶流的高点呈水平。为与壶流在视觉上达成有机平衡,把上或会有飞扣,把下端或延伸出“耳垂”。通常端把是“正耳”模样,也有反弹琵琶者——“倒耳”,此种叫“倒把”。有款深受壶友喜欢的光器壶——倒把西施壶,便以此命名。
正耳式端把(仿古壶)
倒把(龙蛋)
垂耳(莲子壶)
飞把(笑樱壶)
叉把(龚春)
横把,也叫“柄”、“执”。为与壶流成90度角的壶体上安装的柄。壶流在一侧向外伸张,人端壶而立,壶柄直指人心处,确有“执意”之意,此种壶把叫“执”确实更为准确。此形制壶把,多为较粗的管状手柄,与鸭嘴样式的流相配合使用比较多见。横把紫砂壶有一经典款做得相当飘逸,名曰唐羽壶。
唐羽壶(侧把)
提梁把,为紫砂壶艺术形态在空间上取势的显著形制。此种也叫“提”,这是就受力关节处而言。一般放置在壶肩上或者护壁侧与水平面相垂直,在壶流纵切面上。
从位置上分为提梁和提壁。提梁,指的是从壶身筒肩部起提,连接位置在壶的肩膀上;提壁,说的是从身筒的侧壁起提。在装饰上有素提和花提,前者指提身光素无装饰;后者指提身有装饰。形态上有绞提、单提、双提和叉提之分。绞提为数根细提绞合而成;单提为干净利落一根提梁;双提为并列分置的两根提梁;叉提为单提在后,双提在前的提梁。在材质上,又可归结为硬提梁和软提梁。硬者,指壶的提梁材质与壶身的材质属性基本一致(也有例外)。软者,俗称“活络提”,壶提的材质与壶身材质不一致,可活动,像常见水铫子“提”一般。洋筒壶便是这种提梁典范形制。
绞提
单提
双提
叉提
活络提
一把壶提起来是否顺手?除了与壶把设计的弯度及粗细有关外,壶把的力点是否位于(或接近于)壶身受水时的重心也是应注意到的,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水平提起再慢慢倾壶倒水,若觉顺手则佳,反之若须用力紧握,甚或持壶不稳则不佳。
如何持壶倾茶?一般自己泡茶时,怎么舒服怎么来。如若待客,一举一动无不展现主人的风度,不同的拿法给人感觉大有不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
200毫升以内为小壶,以“捏把”的方式来持壶,较为利落美观。
方法:中指挂住壶耳,与大拇指相互配合,向壶心的方向倾斜捏把,无名指和小指抵住壶耳下方,食指按住壶纽或壶盖(按住壶钮时需要注意,壶钮上有一小透气孔,按住时不能盖住小孔,否则会出水不畅,可稍移按住钮边)。
300毫升~400毫升为中型壶,若觉单手操作较为吃力,可改以“夹把”的方式。
方法:是以拇指与食指夹住壶耳,剩下的三个手指做辅助,抵在壶把下方位置,并用另外一只手的食指点壶钮;
400毫升以上为大壶,以“勾把”的方法来拿。
方法:用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或更多的手指勾住壶把(看个人习惯),大拇指抵住壶把顶部。另一只手的中指和食指点住壶纽。
勾提把,也称“飞天把提持壶”,适于壶把一端往上飞扬如彩带飘扬的“飞天”壶。用食指以下的指头从外往内勾住壶提,或视长度决定几只手指,然后拇指点钮。
夹提把,也称“提梁持壶”,适于“提梁”壶。“提梁”壶的提把在盖子上方。持壶的方法是以拇指与食、中指包夹住壶提后半部根部,以拇指顺便点钮(也可用另手的食指点钮)。
点钮,除了避免壶盖掉落,还可控制出水。制作精致的壶,按住壶钮气孔,水是流不出来的,俗称“禁水”。若气孔设计在手指不能按住的地方,就只能点钮,不能禁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