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建筑结构中提炼,觚棱壶——李仲芳

作者:朴知紫砂文化 更新时间:2022-07-27 20:11 阅读:359

在华夏古诗词文中,“觚棱”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觚棱常被文人墨客们代指华丽宫阙。其实,觚棱只是华夏传统宫殿建筑中一个构造体中的构造物的别称。


从古代建筑结构中提炼,觚棱壶——李仲芳


“完成了廡殿斗拱层的安装后,按顺序首先安装的是四角上的老角梁。老角梁在宋式中称为大角梁,是角梁的一个组成件。角梁在宋代大木建筑中还有别的叫法:‘觚棱’、‘阳马’、‘阙角’、‘梁扶’。”【摘自《中国古建筑木质结构》】


王观国《学林》中:“所谓觚棱者,屋角爪脊成角棱瓣之形,故谓觚棱。”


从古代建筑结构中提炼,觚棱壶——李仲芳


明•李仲芳•觚棱壶


此壶紫泥掺细砂,,高7.2公分,宽9.2公分,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虽小巧但不甚玲珑,是方中寓圆、圆中见方、圆与方并存交融的典型。盖为坡式,桥为顶。底大而肩小,上下变化由壶盖延伸下来的四条弧线引领。身筒呈方形,直口,矮颈,硕底,四角边足,直流方形明接,环状方棱飞把。


觚棱壶最早应该是明代紫砂名手李仲芳创制的,李仲芳(生卒不详),明万历时(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宜兴人,一说江西婺源人。李养心(茂林)子,是时大彬第一高足。李仲芳兼长家学与师承,造诣很深。作品文巧精工,技艺俱佳。


从李仲芳的此款觚棱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明式壶型,大抵上以实用为先,美学为辅。造型古朴甚至粗糙,修饰较少,但是却为日后的觚棱壶打下了样式的基础——四角浑方、凸字形结构,桥钮,四周底部托榫足。


从古代建筑结构中提炼,觚棱壶——李仲芳


从古代建筑结构中提炼,觚棱壶——李仲芳


李仲芳 觚棱壶【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


觚棱,无论从整体形状,还是桥钮形状,都以“凸”字形结构为基础,与宋代大木建筑中的觚棱卯榫结构非常相似,与角梁构件也是相通。


觚棱与传炉,为传统紫砂器中唯二的两款“浑方”器型。浑方,似方非方。方中喻圆,圆中见方。


虽然其制作过程与传统方器一样,以多片泥片进行衔接来制作身桶,但其真正的制作难度在于折角处修成浑圆。可以想见,整个器型自上而下的弧度不一,从身桶的直泥片到转角处的浑圆修饰必须保持统一的弧度变化,还需做到器型的整体协调,难度可想而知,非朝夕功力所能自达自通。


《阳羡茗壶系列·名家》云:“李仲芳,行大,茂林子,及时大彬门,为高足第一。制度渐趋文巧,其父督以敦古,仲芳尝手一壶,视其父曰:‘老兄,这个何如?’俗因呼其所作为‘老兄壶’。后入金坛,卒以文巧相竞。今世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者,时人语日:李大瓶,时大名。”又云:“李仲芳亦合书法……仲芳亦时代大彬刻款手法自逊。”


注:李仲芳拜时大彬为师,可能是因为他和父亲茂林在制壶理念上的巨大分歧导致的。父亲李茂林主张复古,壶风朴素简洁;儿子李仲芳坚持出新,壶风巧妙多变。父子两个经常争论,相互不服,最后李仲芳甚至称呼李茂林为老兄。可见李茂林让他跟时大彬学艺也是没办法,因为他自己根本教不了这目无尊长的熊孩子。李仲芳天赋极高,拜大彬为师以后,制壶技艺突飞猛进,最后乃至可以帮师傅是时大彬做代工壶了,所以当时流传着“李大瓶,时大名”的说法。这里的瓶就是指的紫砂壶,可见时大彬对他的紫砂技艺已经非常认可了,觉得刻上自己的名字也不会砸自己的招牌。所以当今存世的时大彬的几把壶说不定其中就有李仲芳的作品呢。


《阳羨茗壶赋》:“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清・阮葵生《茶余客话》说:“李仲芳,小圆壶制精绝,又在大彬之右,今不可得。”其传器:日本・奥兰田《茗壶图录》载有仲芳梨皮泥壶一具,“底镌真书十八字,曰:‘万历戌午秋日九月望日为叶龛先生制。仲芳。’……泥色醇梨皮,通体酝藉,有儒雅之气象”,并称其“刀法遒劲”。


此外,《宜兴陶器图谱》著录三器。《阳羡砂器精品图谱》著录一器。美国华盛顿费里尔艺术馆藏一器。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