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朝宫廷,很多人都会想起那大红大紫的审美。这与康、雍、乾三朝帝王痴迷釉色华贵的瓷器,追求极致的艳丽色彩有关,帝王的爱好决定了整体的审美,所以出自清朝宫廷的紫砂器比起瓷器来说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有记载的宫廷紫砂记录不超过二十样。
龙头八卦一捆竹壶
龙头八卦一捆竹壶,却从这些五光十色的器物中脱颖而出,甚至还成为极其罕见的道光皇帝御用紫砂壶!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故事?听我细细道来……
邵大亨创制宫廷礼器
据史料记载,邵大亨的龙头八卦一捆竹壶诞生于道光六年(即公元1826年)。
平定张格尔叛乱图
那年道光帝成功平定了张格尔叛乱,这也是他本人一生之中最大的功绩,当然志得意满。为了纪念自己的这次伟绩,道光皇帝命内务府置办相关礼器,同时附加了一个难题,礼器需要满足:“于一器之中,盛载天下乾坤……”一时间,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手艺人们纷纷开动脑筋,生怕完不成皇上的要求而掉脑袋。
此时的邵大亨却显得十分淡然,因为他心里,早已有了想法。在宜兴当地流传着的一个传说,就是他的灵感来源:传说竹子原本是一种长在海里的植物,有一天东海龙王巡视四方,路过宜兴,见到当地人生活艰苦,温饱都难以解决,但这些百姓却又都十分淳朴善良。龙王想要帮助他们,就让自己的小儿子送一样既能用又能吃的东西给当地百姓,来帮助他们解决生计问题。
竹林
龙王的小儿子遵照父亲旨意,将生长在大海中的竹子捆了一捆,绑在自己的龙角上带到了人间。自此,宜兴南麓山上便长出了一片片的竹林。百姓们发现竹子浑身都是宝,不仅竹笋可以食用,竹子本身也可以制成各种生活用品,从那时起,竹子便与宜兴百姓的生活变得密不可分。
邵大亨制龙头八卦一捆竹壶
邵大亨将传说中的龙、竹子等形象,《易经》中的卦象与紫砂技艺巧妙融合在一起,创制出了龙头八卦一捆竹壶,由当地官员献给皇上。没想到,各地呈上的数百种礼器都未能满足清廷的需要,唯有邵大亨这把龙头八卦一捆竹壶深得道光皇帝喜爱,也使得这把紫砂壶在众多光彩夺目的宫廷陶釉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帝的御用壶。
天下乾坤,一壶盛载
《周易·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看似晦涩难懂的一句话,邵大亨却用龙头八卦一捆竹这一把壶便将其精髓凝练展现。
龙头八卦一捆竹壶
此壶将壶文化与《易经》文化紧密结合,于一器之中,盛载天下乾坤。除了浓浓的文化底蕴,壶中各个细节的展现,更能看出邵大亨制壶技艺之绝。
整体
龙头八卦一捆竹壶,高85毫米,口径96毫米,整体工整光洁,意境天然,制技精美。有龙有竹、有卦有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蕴藏其中。
壶身
该壶的壶身呈圆柱形,由64根粗细相同的细竹围成。这正对应了《易经》中的64卦象,正可谓“天下乾坤,一壶盛载”。
壶身
围成壶身的每根竹子顶端都雕刻着小圆圈,示意竹心中空,腰间一根圆竹环绕装饰。壶身的制作方法为镶接法,64根竹子是由8块泥片拼接成的圆形,8块泥片,一块泥片上8根,每块泥片都是做成形状之后,再拼接在一块的,这需要精准的计算与高超的技艺。
壶身下方部分竹节有花纹
值得注意的是,邵大亨创作真迹的壶身下方部分竹节有花纹,其实这个花纹不是邵大亨为之,也不是紫砂,而是此壶的使用者不小心将该壶冻裂了,便用两条丝带壶固定住,为了使其更为坚固,在丝带上补了些漆。随着时光流逝,上面的丝带掉了,下面的还在,所以才有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花纹。
壶底
此壶的壶底有4个底足,每个底足又有壶腹延伸出的8跟竹子组成,上下一体,十分协调,如此的设置还有另一层深意,那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壶底
壶底还依照古代易学文镌刻了河图洛书,表达八卦来源,“易之魂在太极、易之道是八卦”。河图一说最早见于《尚书·顾命》:“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
壶底的镌刻
壶钮
此壶采用了平顶宝珠纽作为壶钮,纽顶部饰有太极图式,彰显了“天地开辟,阴阳运行”之理。
壶钮
根据太极分阴阳两仪的常识,壶钮也有两仪之分,其中一仪有小孔兼作气孔,即阳中有阴;另一仪中刻划圆珠形,即阴中有阳。
壶盖、壶嘴、壶把
该壶采用的圆顶嵌盖式的壶盖严丝合缝,盖面浮雕伏羲八卦方位图
壶盖
壶嘴为三弯式飞龙,龙头逼真;壶把为龙形端把,简洁大方;远观与壶身完美相衬的壶嘴与壶把,龙口含水左右呼应,有“见龙在田”之意。
壶嘴
壶把
龙头八卦一捆竹壶自诞生至今,引得无数制壶人争相仿制,但至今没有人超越,足见其文学修养和制作技艺之高超。
这把壶也被称为“国宝级紫砂壶”,同时入选“十大经典紫砂壶器型”,如今被收藏在南京博物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