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林:我的责任是传承!|人物①

作者:卓易紫砂街 更新时间:2022-07-28 17:09 阅读:246

癸巳蛇年,六十甲子纳音“长流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


那几年,中国在建国后首次参加了奥运会,志愿军在异国守住了上甘岭,影响整个20世纪后半页的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开始成型。


众多世界风云人物出生,“超级马里奥之父”宫本茂、俄罗斯总理普京、香港影坛“大哥大”洪金宝、“帝王专业户”唐国强……


于紫砂行业而言,那也是最好的时代。


邱玉林:我的责任是传承!|人物①


宜兴紫砂工艺厂合影 图源网络


随着宜兴紫砂工艺厂的成立,紫砂集体组织生产模式开启,“紫砂七老”各带20余名弟子,门墙桃李盛极一时。无数精品、创新品开出芬芳的花朵,王寅春《梅花周盘壶》、裴石民《供春壶》、蒋蓉的《荷花壶》……


邱玉林:我的责任是传承!|人物①


王寅春《梅花周盘壶》 图源网络


而在当地,有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彼时,无人知晓,这个婴孩未来也将开宗立派,在彩陶界独辟一片天空。


01


意气风发恰同学少年


年轻的邱玉林已经峥嵘初露。


他不满足于做一名按部就班的匠人,更不愿意随波逐流,弱冠之年便在追寻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24岁,他顺利通过江苏陶校的考核,开始系统学习陶瓷装饰。


毕业时,技艺突出的他被分配到宜兴彩陶工艺厂研究所,吃上了“公家饭”。


就在很多人认为,邱玉林“消停了”时,他又踏上了超越自己的征途。


38岁,他从2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进入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大专班进修。


我们常说,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往往决定他的人生高度。


邱玉林:我的责任是传承!|人物①


邱玉林大师近照 摄影师//吴鸣


今年,邱大师恰是古稀之年,在陶瓷行业已然拥有至高一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也无数次获奖,被“国博”、“国务院”、“首博”等博物馆收藏。


邱玉林,活成了别人的榜样。


02


初识邱大师


冬日的午后,在邱大师的秋园中见到了他。


身着黑色常服,因为常年伏案工作而背部微驼,但精神矍铄,银色的长寿眉下眼神清澈。桌案上的书籍有不少折痕,显然是主人不时在翻阅。


工作室内展览着主人亲手绘制的彩陶,还有一些半成品,显然这位老人至今依旧没有放下手上的功夫。


邱玉林:我的责任是传承!|人物①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陶艺江湖数十载,从学徒到人人尊称的邱大师,背后的艰辛努力又何谈容易。


本以为大师桀骜,但在对话的三个小时中,我却感受到了邱大师的“幽默和真诚”。


他思路清晰,言谈中引经据典,时事谈论信手拈来,令笔者深感与智者谈话的轻松和豁达,但常挂在嘴边的却是“传承”二字。


他说,“我是宜兴非遗彩陶传承人,我有责任把宜兴彩陶文化发扬光大,传承给后人”。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大师半个世纪一直的坚守。


比如他至今依旧亲自带着两名弟子,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为彩陶艺术之传承。


邱玉林:我的责任是传承!|人物①


03


不是每一位大师都能开宗立派


在中国7000多年的制陶史上,陶艺师多如牛毛,但能开宗立派者屈指可数。


如果说明清有供春、时大彬等大师,现代则属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顾景舟等七位紫砂老艺人,那么在21世纪,邱玉林必然在彩陶界拥有重要一席。


他在多年不断实践中,引领了宜兴彩陶的升档换代,让传统的日用彩陶期升华成为了艺术,被誉为了陶都“五朵金花”之一。


邱玉林:我的责任是传承!|人物①


十二生肖彩陶瓶已出十款 摄影师//吴鸣


造型上开创了扁、尖、异器形形态;装饰方面则开创了挑、划、填、喷、绘、形饰一体等几十种质感的外观效果。


如果非要举个例子来形容邱大师对于彩陶界的贡献,我想可以比拟书法界的“草圣”张芝。


当年,张芝的草书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过渡,极具审美价值,因而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而今天,邱大师在彩陶造型和装饰方面的作用何其相似,他以创造性的方式促使彩陶从实用性向艺术性的过度,让彩陶艺术大放光彩。


邱玉林:我的责任是传承!|人物①


在他的工作室中,随处可见各类形态的彩陶分踞于一隅,虽则形状各异、色彩纷呈,但却别具特色。


紫砂壶也是如此,屡屡有创新,或有别致造型、或有别出心裁的装饰,独立而坚守。


邱玉林:我的责任是传承!|人物①


写在最后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匠门意象,依天工而开物,观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


他所传达的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并非因循守旧,鲁班发明木工工具,张衡发明地动仪,他们才是真正的国之大匠。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质变量变,推动某一行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我想,这便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坚守的工匠精神,也是华夏文明迄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


有柴火燃烧时毕毕剥剥的声音从7000年前传来,从家常器具到登上大雅之堂、深藏于博物馆,陶之一道终成大器,背后正是无数匠人的推动。


致敬每一位创新者!致敬每一份匠人匠心!致敬每一位传承者!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