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产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经历了由衰而盛的过程,时至今日,在紫砂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又遇上了瓶颈,究其原因,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来进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这批年轻人,现在绝大多数人已经成为了如雷贯耳的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了,但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由于文化程度低,这些人在智力和知识框架上理解不了现代艺术,在审美核心层面可能还停留在上一个世界,但洽洽在市场里又是运作的比较好的一批人。
进入新千年以后,宜兴紫砂产业以几何级数般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全国高校美术学院的扩招,让一批紫砂人的子女顺利地完成了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但又不可否认,大多数考美术专业的学生都是文化程度最低的,考不上一本、二本大学的学生转学美术,而真正在美术上有天赋的,学习成绩又非常好的实在不多,绝大多数宜兴人选择去上美院,其目的就是可以回来谋一个高大上的技术职称,继而可以象父辈一样继续卖自己的高价紫砂壶。
这几年,我曾看到一些美院学生毕业后回宜兴从事紫砂艺术创作的作品,说实话,他们大多在智力和知识框架上还是理解不了现代紫砂艺术,他们非常排斥传统,但又创新能力不足,甚至有人举起所谓"学院派"的旗帜,但没有具体的学术研究,更没有一致的艺术理念,甚至还不如以往派系团结,就象一盘散沙一样没有凝聚力,因为这样的团队先天不足,紫砂艺术是个体创作,历史上从耒没有象绘画一样有学术流派与地域风格,所以,所谓的"学院派"也就是拉着艺术的大旗,谋着经济的虎皮而已,看不到标新立异的作品。其艺术水准可能还不及他们父辈。
过去大多紫砂艺术家都没有条件接受现代艺术教育,老艺师就只能拼命的实践,如紫砂七老,小学没读完,学堂也是蜻蜓点水,没有条件接受现代艺术教育,但他们善于总结,善于摸索,把古代技术发扬光大,把一些好的经验传授给下一辈,让紫砂艺术的种子深根开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善长,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我们用现代的目光再去审视他们的艺术经典,我们仍然能或多或少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没有现代人那么功利,纯粹是为了做好一把壶,对得起自己一生的手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