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入手经搏埴,光色便与寻常殊。
后来众工摹仿皆雷同。
陈生一出发巧思,远与二子相争雄。
茶具方圆新制作,石泉槐火鏖松风。
我初不识生,阿髯尺素来相通(谓陈君其年也)。
赠我双卮颇殊状,宛似红梅岭头放。
平生嗜酒兼好奇,以此钦之神益王。
倾银注玉徒纷纷,断木岂意青黄文。
厂盒宣炉留款识,香奁药盌生氤氲(数物悉见工巧)。
吁嗟乎人间珠玉安足取,岂知羡溪头一丸土。
君不见轮爲当年老斫轮,又不见梓庆削镓如有神。
古者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
——出自汪文柏的《淘器行赠陈鸣远》
陈鸣远(1622--1735),名陈远,字鸣远,号鹤村(鹤峰),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清顺治、康熙年间,里程碑式紫砂巨匠。他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闻名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勋。
清康熙 陈鸣远制南瓜壶,高9.8 cm,宽17.8 cm
谭敬旧藏、罗桂祥递藏、成小澄递藏、上海和正斋珍藏
成交价:RMB 32,200,000
此壶窑火克谐,烧结得宜,泥色赭红带润,霭霭内含光,用泥细泥而含砂,整胎泥质气氛与若干康熙外销欧洲的朱砂器一致。壶身分作七棱,线条饱满润泽,余韵渺渺。绻叶成流,流口一派天成;取瓜藤曲为壶柄,蜿蜒流畅;以瓜蒂为钮,秀巧灵动;壶盖采用“嵌盖式”,较陈鸣远另两瓜的“压盖式”更为敦实圆融,混为一体。瓜身正面题刻“骨清肉腻和且正,摘苏句”,署“鸣远”,书法铭文行笔雅健,有晋唐人风格。
陈鸣远制南瓜壶
中国嘉德隆重呈现的“陈鸣远制南瓜壶”堪称其代表力作。相较于其他清初紫砂器,陈鸣远算是相对具备充足的研究资料的,其生平事迹多次见于清代文人的诗文及笔记中,陈鸣远的作品风格、特点及品类也有文字的记载。尤其是陈鸣远与曹廉让的合作,曹题铭文便是一条重要的线索。
关于陈鸣远作品的鉴定,由于历史上在考据上研究不足等原因,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后,紫砂学者宋伯胤先生从研究陈鸣远与康熙书法篆刻家曹廉让的合作入手,从故宫博物院藏禹之鼎作《王士禛放鹇图卷》的卷末题跋发现曹廉让的书迹,与陈鸣远传世作品的书法铭文作为比对,成为了鉴别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口。紫砂学者宋伯胤与黄健亮二位先生通过铭文排比方法,考证四件已知存世的陈鸣远南瓜壶真迹,均带有曹廉让的铭文,且完全符合陈鸣远的艺术风貌。
南京博物院藏"东陵瓜壶”
虚斋庞元济旧藏"一啜瓜壶"
台湾翦淞阁藏“万年瓜壶”残器
此四件南瓜壶气韵相似而造型略有不同,前两者造型壶身似文旦形,皆作压盖方式。后两件则以嵌盖设计,壶身扁圆更显圆融饱满。
那么关于“和正瓜壶”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我们先来看看此壶的传承:
谭敬旧藏
罗桂祥递藏
成小澄递藏
上海和正斋珍藏
关于陈鸣远“和正瓜壶”的传承,目前找到最早的出版资料是1978年香港苏富比宜兴紫砂专场拍卖会,据传,旧主最早可上溯到晚清民国时期被誉为“全世界最富盛名”的中国书画收藏大家虚斋主人庞元济。后来其晚年经济拮据时,遂将大量藏品让另一位传奇收藏家谭敬。
谭敬(1911~1991)
出生于豪富家庭,爱好文物书画,三、四十年代在上海与张大千、郑振铎等友好,因而精于文物鉴定,亦富于收藏。
然而因为谭敬的女儿谭端言 Linda Tan,嫁给了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Roger Du,以致很多人都认为杜月笙也有紫砂收藏了。
在1978年在苏富比“宜兴名陶”拍卖会的主要藏品都为杜维善所提供,其中便包括了这把陈鸣远的南瓜壶。而当年花费了3万港元“巨资”竞得它的,便是著名的香港爱国实业家罗桂祥博士(1910-1995)。
2014年香港罗桂祥茶具文物馆庆祝30周年馆庆
展出了罗老手捧此件“陈鸣远制南瓜壶”的照片
1981年当罗桂祥先生准备将自己珍藏的数百件陶瓷茶具捐献给香港市政局时, 顾景舟先生从众多茶具中唯一选出了这件南瓜壶,对罗桂祥先生说:“这把壶你把它留下来吧”。而到了九十年代,在顾景舟老先生在接受挚友台湾收藏家宋哲三先生的视频访谈时,还对于罗桂祥的这件南瓜壶念念不忘,顾老说,“陈鸣远现在有东西留下来,可是假的不得了,仿的不得了,我这一生里面,见到陈鸣远的好东西,不过三五件而已,现在南京博物院有个南瓜壶,这些照片我都有,……我觉得罗桂祥那个是真的,香港罗桂祥,罗桂祥那个是真的,可是罗桂祥出版的这些书,从来不发表……”
顾景舟曾赞美陈鸣远:“集明代紫砂传统之大成,历清代康、雍、乾三朝的砂艺名手……他的实践树立了砂艺史的有一个里程碑。”
作为花器圣手,陈鸣远这四件南瓜壶构思奇巧、形象鲜活、形态各异、各具风趣,不禁让人感叹:陈鸣远不仅是手艺高超的匠人,更是文化涵养极为丰厚的文人,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