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纯色紫砂 更新时间:2022-07-31 06:32 阅读:671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狭义上来说,是专指2006年5月经申报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片筑法” 成型工艺;广义上来说,则包含着自原始陶开始至今与紫砂陶有着广泛关连的多项成型工艺,具体有捏塑法、盘筑法、模制法、拉坯法、车胎法、注浆法等。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与宜兴的其它制陶技艺,既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着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非凡特色。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蒋蓉的部分制壶工具(资料来源:蒋蓉女儿蒋艺华)


一、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与其它制陶技艺的形成


​陶都宜兴的原始陶出现于75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据宜兴骆驼墩文化遗址发掘资料,当时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的石器为主,不仅用于农业生产,还用于原始陶的生产。新石器时代随着仰韶彩陶文化的传播,宜兴地区的先民们已开始制陶。宜兴地区前期的原始陶以夹砂红陶为主,大多为“手制”,并出现了“慢轮修整” 的制坯法;后期的则以灰陶、黑陶、白陶及几何印纹陶为主,制作技艺则普遍采用“轮制法”。


而自宋发端的宜兴紫砂陶,则是沿袭了前朝和当时制作缸瓮盆罐的成型技法进行紫砂陶的制作。根据1976年《宜兴羊角山早期紫砂窑址的调查》发掘资料和出土实物判断,早期紫砂器上限可到北宋中期,盛于南宋,形制有高颈、矮颈、提梁等类型,器形带有晋唐造型风格,平盖粗糙,罩形盖较精巧,壶嘴、把与壶身相接处采用“打洞捏塞法” 即“铆接法” 。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供春套组 汪寅仙 制


由于当时的茶器需吊在火上烧或置于炉灶上煮,器形较大,制作也较容易。到了明代,煮茶改为泡茶,茶器也随之由大变小。弘治年间,金沙寺僧人开始选练紫砂细泥制成圆形壶泡茶,虽然改小,在今天看来仍属大容量壶,仍可借助陶工们用来制作缸盆罐瓮的工具进行制作。供春创“树瘿壶”, 由于器形变小,原来的工具用不上了,只能“淘细土团坯,茶匙穴中,指略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 明·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正始》)。可见,这件“树瘿壶” 的制作方法是先将泥捏成团状,再用茶匙将里面挖空,并用手指内外按压才成型的。因此,早期紫砂器的制作技艺尚处“混沌” 阶段,什么工具合适就用什么,在“适宜” 的前提下,逐渐出现了竹扦、木模等工具,成型方法则为手工捏塑、泥条盘筑或泥片镶接等混用,木模、泥模或印坯等法交杂。


直至明代万历年间时大彬的出现,才对供春以来的“斫木为模,削竹为刃”等方法进行整合、规范,逐步形成了适应小容量器件制作的打泥片围身筒、镶身筒拍打成型的手制技法,并被固定下来代代相传,沿用至今,后辈艺人只是在时大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改进或补充。


二、宜兴紫砂陶“片筑法”制作技艺的特征


纵观千年紫砂史,前五百年,只是宜兴陶工利用紫砂陶土制作一些日用类无釉器而已;而后五百年,即从明代正德年间开始,紫砂才真正具备了赏用俱佳的功能,历史传说奉供春为紫砂鼻祖,是他把宜兴紫砂带进了艺术的殿堂。可真正值得推崇的,还应是明万历至崇祯年间的时大彬。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对紫砂历史深入研究,发表了对他客观科学的评价:“紫砂壶制作的工艺技法,在时大彬手里得以完美成熟,大彬之技影响着他以后的一代代紫砂艺人。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宜兴紫砂陶是以手工进行成型的一种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欣赏功能的特种工艺陶,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有的手工制陶的工艺特色。世界上,制陶技艺在机械化尚未形成时,原始的制陶方法有捏塑法、泥条盘筑法,这几种方法是世界各大陶瓷产区所普遍采用的。宜兴有着几千年连续不断的制陶史,期间也一直以上述几种方法制陶。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全手工拍身筒成型法


然而,紫砂陶制作技艺自时大彬以来采用的打泥片、围身筒、镶身筒拍打成型的方法,却是宜兴独有的,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这种手工制陶法规范的专用术语称为“片筑法”。


片筑法根据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结构和各式产品造型要求,通过打泥片围身筒或镶身筒的办法进行制作,使得形态丰富生动,器形高矮曲直均可随意,还为平面变化提供条件,形成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色。


片筑法基本都是手工操作,制作圆形器以围身筒拍打成型为主,制作方形器以镶身筒拍打成型为主。操作方法是把练好的熟泥放在木制的专用工具泥凳上切成泥条,再用木搭子把泥条捶打成泥片,然后把泥片根据所制陶器的形体所需尺寸进行裁切,接着围成圆形或切成方块镶拼后进行拍打成型。运用片筑法技艺制作,特征是经拍打形成的坯体“泥门紧” ,烧成时不易变形,成品久用后形成包浆,肌理质感温润如玉、堪比紫金。


三、宜兴紫砂陶多种制作技艺的方法


宜兴紫砂陶的多种制作技艺,有的起源于历史上宜兴陶器传统的制作技艺,有的随着时代的演进有所创新与发展。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除片筑法外,还有以下主要几种:


1、手制法。中国古代,陶器成型方法多为手制,北宋中期紫砂陶创始阶段的早期制作工艺,主要吸收宜兴当地的粗陶制作工艺,采用手制成型方法。古代宜兴曾大量生产几何印纹陶,这种陶器的手制成型法一直保留与发展,并被早期紫砂陶制作引用。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全手工镶接身筒成型法


2、捏塑法。传统手制成型技法之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一般用于小型陶器制作。早期紫砂及至今日,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技法得以继承并广泛应用。明代时常“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 供春制“树瘿壶” 时“淘细土团坯”,即是使用了捏塑法。


3、泥条盘筑法。传统手制成型技法之一,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做法是将泥条以螺旋式由下向上盘筑成器形,然后将内外结合处拍平;或将泥条圈起,一层层向上堆筑。通常用于较大陶器制作,内壁会有筑痕存在。


4、模制法。传统手制成型技法之一,是一种原始的制陶法。做法是将泥料填入模内,待半干时取出,早期紫砂就开始引用。紫砂模制法有两种,一为“外模挡坯” 另一为“内模奎制”。 外模挡坯是将打好的器坯雏形放于周正的石膏模或陶模内规范挡制;内模奎制是在石模或木模上将泥条、泥片奎在模上拍制而成。模打身筒的做法是将器皿分上下几部分进行制作,先将泥条和泥片围在木制、石制或陶制的模具上,接口用拍子打平勒光,然后在模上将底片或满粘接和润,接着取出模体,然后将上下几部分用脂泥拼接成身筒。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石膏模具成型法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盘泥条壶 裴石民 制


四、总结


紫砂壶是用来泡茶的。应运而生的宜兴紫砂陶的多项制作技法,是为满足制作需求服务的。因此,宜兴紫砂陶的多项制作技法是应该允许它们并存的。那些少数由名家高手运用传统狭义手工制作技艺创制、可作为艺术品收藏存在的作品,自然价值千金;大多数运用广义制作技艺生产的作为普通商品存在的紫砂器具,价廉物美,用来供日常生活使用,目前来说还是属于最佳的。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