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之中、自然之处皆有美的真谛,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将美丽汲取到作品中的过程,使作品脱离器物之名,真正实现艺术的审美价值。自古艺人颇爱从东方美女的身形体态中找到创作的灵感与答案。东方女性丰腴匀称、亭亭玉立、曲线柔美、雍容华贵的身姿,融入到作品中。紫砂壶中的“美人”如水、如玉,恰是温婉典范。“美人肩”的创作题材由此诞生,成为制壶人竞相效仿的题材。
莫高窟 第45窟 正壁 北侧菩萨像(盛唐)
古代美人的肩线及丰腴美妙的曲线,俗称溜肩、斜肩、削肩。《洛神赋》云:“秾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中国古典美学里,女人以削肩为美。从敦煌壁画那满壁风动,天衣飞扬的美人,或许就该明白美人肩的灵动、柔美和力量之感。
“美人肩”又称“圆珠壶”。《阳羡茗壶赋》记载:“圆珠在掌,如合浦之珠回,内盛香茗,如软玉温香,不啻掌珠,赏心悦目也。”其饱满圆润的身躯,流畅优雅的线条,有盛唐美人之风韵。
民国年间,由紫砂藏家兼紫砂史学家李景康、张虹合著的紫砂史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部专著《阳羡砂壶图考》中,有明代制壶名家徐友泉时美人肩壶的记载:“又,友泉尝为吴梅鼎父延揽于家,穷年累月、竭智殚思,制有云罍、螭觯、汉瓶、僧帽、苦节君、扇面方、芦席方、诰宝、圆珠、美人肩、西施乳、束腰菱花、平肩莲子、合菊、荷花、芝兰、竹节、橄榄六方、冬瓜丽、分蕉、蝉翼、柄云、索耳、番象鼻、鲨鱼皮、天鸡篆珥诸式”。
徐友泉的美人肩灵感来源于梅瓶。梅瓶,最早被称为“鸡腿瓶”,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所创造。观其器身可见有棱,像鸡腿一样,上大下小,上部略为突出,便于放在皮套里随身携带,可带酒水饮用,后来传到中原逐渐演变,到宋朝时,被称为“经瓶”。宋朝的皇帝称帝后如果再上课,课后须招待老师入宴,喝酒时就是用这种瓶子装的。清朝之后,这瓶子被用来插花,小口径与瘦骨嶙峋的梅花,“梅瓶”就这样诞生。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美人肩”在造型上,口、盖、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均协调和谐、匀称流畅,整壶以修长圆润见长,自盖顶向壶身弧转,上宽下窄,曲线灵动巧妙,凸显肩线及丰腴美妙的曲线,幻化出动人心弦的壶形,其胎骨坚硬沉实、温润透亮、质感至佳,壶身直挺,流畅的曲线从肩部逐渐内收至壶底,纤细绰约的壶把和壶嘴,曲线优美,自然舒展,薄盖嵌入壶口,使上下连为一整体,一颗与壶身风格一致的椭圆形壶钮立于盖顶中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体若削肩而立的唐代仕女的雍容华贵,又似大家闺秀的丰姿绰约,美丽妖娆,削肩立骨,造型饱满圆润,描绘了一幅典雅丰润的唐代仕女图,大方得体。带给人无尽的美的感动,让人浮想联翩。
同一种器型在不同的紫砂艺人手里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神韵来,美人肩壶制作难点在于,如何手工打造出壶肩的线条,合乎美人肩线的柔美怡人的情态,以及盖面和壶身之间的过渡,故此为美人肩壶的难做之处,却也是壶之美的体现之要点。
明 陈用卿(款) 美人肩壶 长:25.5cm,铭文:『月明林下美人来 丁卯年 用卿』
陈用卿,明天启至崇祯年间人,制壶作风与时大彬同工,所制壶器,式尚工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饰。其代表作品为美人肩壶,其壶犹如佳人,软玉温香,使人赏心悦目,署款仿钟太傅贴意,颇得其神韵,落墨拙而用刀工,为明末清初时期宜兴紫砂器的扛鼎之作。
清·雍正 邵元林制朱泥美人肩壶
清·乾隆 潘忻宝制 美人肩壶 高:9.8cm 长:15.8cm 直径:4.4cm 款识:『潘忻宝制』
潘忻宝,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制壶艺人,其生卒不详。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披云楼藏紫砂中壶一具,虽属模制,而造工比邵元祥较精,式度亦较浑厚,颇具大壶气格。底钤,潘忻宝制,篆书方印”。此器紫泥胎,造型圆浑端庄,气度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