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的“紫砂茶器与茶文化知识”一键订阅关注
珐琅,源于西欧的金属绘饰艺术;紫砂,古老中国的饮茶上等佳器。当珐琅遇上紫砂,注定会碰撞出一段浪漫而辉煌的传奇。
清代康熙帝年间,中西方贸易禁止被解除后,欧洲的画珐琅器传入中国,并以贡品、礼品等形式进了大清宫廷。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工艺品,引起了清代皇帝及王公大臣的关注。画珐琅最初是以金属为胎,后被逐渐移植到瓷胎上成为一种釉上彩绘,在皇室的授意下,又被移加紫砂壶制作中成为一种特殊的工艺。
▲康熙·十二花神
▲康熙·十二花神
▲康熙·十二花神
珐琅彩原称“瓷胎画珐琅”,国外称“蔷薇彩”。为清·康熙宫廷御用器,清·康熙时创烧。它使用外来原料,色种多,色彩控制准确,画面有立体感。工巧精细,富丽堂皇,是一种釉上彩。紫砂珐琅彩装饰是从景德镇瓷胎装饰上引用而来。它在烧成的紫砂器胎上作画,作书,再入炉烘烤而成。
紫砂珐琅彩装饰始于清·康熙时期,亦盛于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制器专供“内庭秘玩”。珐琅彩属于宫廷垄断工艺,一直秘而不宣,民间无缘得见,所以为宫廷御制珐琅彩紫砂壶。根据清宫造办处文献档案记载,在康熙帝授意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陶胎上而创新的陶瓷品种。
▲康熙 紫砂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海棠式壶
紫砂珐琅彩茶器,先于宜兴烧制,挑选上好的紫砂素胎,送至宫廷造办处,由宫廷画师依照皇帝选定画稿进行珐琅彩绘,再二次烧制而成。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对紫砂珐琅彩作品产生不良影响。
康熙时,康熙时期,珐琅颜料都是依赖进口的,很多时候供不应求,加之进口的颜料最多只有八九种,不能满足丰富多彩的画面需要,一般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作地,用双勾法仿铜胎珐琅形式描绘花纹。雍正时,由怡亲王亲自督导,在雍正六年,珐琅料终于自炼成功,还增加九种新颜料,共十八种之多。和五彩技法结合,多在胎器上彩绘。乾隆时,仿西洋油画作画,画面人物题材增多。紫砂珐琅彩装饰器,多通行于这一时期,多宫廷器用。
▲乾隆·二十文武
紫砂珐琅彩,尤以康熙时期最为精美,现绝大多数都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则仅存一件乙酉年干支款的,康熙紫砂珐琅彩残壶。
发展到今天,珐琅器和紫砂壶的结合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从宫廷到民间,珐琅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工艺,而成为了百姓人人可及的精妙用具。
珐琅彩紫砂的制作难度
珐琅彩紫砂的制作与珐琅彩瓷器的制作相似,但因紫砂很“吃”釉料之故,其技艺难度较瓷胎画珐琅更大。
紫砂胎加珐琅彩的制作难度极大,紫砂胎体本身带褐色、朱泥色等,在上面加彩就需要根据画面的轮廓精准的打白底。
普通的紫砂胎加粉彩容易让白底发生龟裂,加点彩又会让画面不够精美透亮,只有施以珐琅彩才能既保证白底不会龟裂开片,又保证画面清透逼真、色彩亮丽。
制作珍品级的珐琅彩紫砂壶,既要兼顾壶体的厚度、坯体成型手法和雕刻细节,同时还要兼顾珐琅彩呈色的烧制时间,成品概率极低。其工艺复杂繁琐,至今无可匹敌,在现代紫砂壶市场中十分稀少,是难能可贵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