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钮是宜兴紫砂壶盖的主要部件,是为泡茶时壶盖揭拿方便而设置,行话俗称「的子」、「滴子」。依其细部结构又可仔细解构为钮珠、钮座、钮柱、气孔。
大部分的壶钮以圆钮为主,但方壶则搭配方钮,通常紫砂壶钮的造形为求取得与主体的协调,陶工往往将其外形做成与壶身主体的正立或倒立缩小形,或是主体和盖面外轮廓的延伸。花货则须配合全器,融入壶体结构中。
壶钮位于盖子的顶端,便于受人捏持掀盖用,因此应以易拿不滑手、不易导热为设计考虑,但仍然有极少数的形制,宥于造型需要,而有所取舍。
传统纯手工制作壶钮的工具行话叫「点捻子」,是以细竹的半丬制作而成,利用小竹管弧度,在一段圆柱形的泥段上,捻出球形壶钮。点捻子的内部形状,依据盖钮的大小、圆曲锉制,结构分点钮部分与点脚部分。长约18公分左右,利于手握牵动,速度爽利,造型准确。
壶钮虽小,但它处于最显眼之处,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圆钮有正圆和扁圆等多种。圆钮适合各类圆形器或相应造型,为最基本壶钮之一,常为壶身之缩小形状。
壶钮的形制也蕴含着时代风格,在明清紫砂古壶鉴赏范畴中,壶钮常能传递出微妙的时代气息,就以本次刊出的百余款壶钮来说,有些看似大同小异,其实就是一份紫砂发展史的切面,阅历丰富的识者往往能一叶知秋,见微知着。
传统形式桥形钮的钮作桥形,有圆桥钮、方桥钮、高桥钮和矮桥钮等多种式样,变化较多。桥形钮还发展为环钮,加入环状泥圈,左右游走。有单环钮、双环钮等多种形式。
总之,壶钮种类繁多,变化丰富,有些壶钮还具备了装饰的功能,本次先刊出光素、筋纹等几何类型的紫砂壶钮。
主要参考文献
黄健亮,《荆溪紫砂器》,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9
黄健亮,《明清紫砂艺术》,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07
黄健亮,《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