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以其优良的泡茶特性和绝美的外观,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追捧。如今的紫砂壶,不仅仅是泡茶的工具,更是爱壶者的心头之物,价格也不断攀升……
可不少刚刚接触者对于紫砂壶的原料、特性等入门知识依旧一头雾水。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紫砂的入门知识,让你轻松从新手变老手!
一、原料的炼制
制作紫砂壶所用的原料是紫砂,出自江苏宜兴丁蜀镇,虽然其它地区也有类似的矿土,但从根本上讲都不能称为紫砂。
紫砂实际上是一种含铁粘土质粉砂岩的统称,民间也称其为“五色土”、“富贵土”,可分为紫泥、绿泥、红泥、段泥四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各有细分,不同种类的紫砂泥料的色泽、泥性各有不同。关于紫砂分类,我们之前的文章中有详细解读,这里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主页查找。
由于紫砂最初是以岩石的形式存在,一般深藏在山体深处。因此,从开采到制壶,需要经过很多工序,这是时间与工艺的凝练。
紫砂之源是宜兴丁蜀镇的青龙山与黄龙山,这两座矿山上曾广泛分布着许多矿点。2005年宜兴颁布实施了“禁采令”,制止了紫砂原矿的无序乱采现象,如今山上的露天矿坑里已经蓄满了水,变成了一泓幽碧的湖。而现有的紫砂原料,都是在“禁采令”颁布之前开采的。
刚从矿山中开采出来的紫砂矿石,质地极其坚硬,要露天堆放至少三个月以上,任其经历风吹雨打、日晒冰冻。通过日积月累的风化,紫砂矿石的组织会发生碎裂、溶解与氧化。
一般来说,风化期越长越好。经风化后的紫砂矿石会转变成黏土质地,可塑性也得以提高,加上矿石中部分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盐类溶解,耐火度也能够提高。当然, 风化后的原料在使用前还需要人工剔除杂质,主要是去掉一些铁质、石灰岩、玄武岩等杂质。
经过风化期后,工匠们会把筛选出来的矿料放入研磨机,磨出来的粉末再反复过筛研磨,直至达到制壶的要求为止。
说到研磨,就需要提到一个新的概念——目数。目数越大,筛选出来的粉末越细,目数越小,粉末越粗。
从前都是手工研磨,泥料都相对粗一些。1958年开始,紫砂泥的加工实现了机械化,经过机器研磨的泥料会细致很多。
随后,工匠们会把研磨过筛之后的粉末放在大圆缸里,加水搅拌。这时候用的水,基本都是“无根水”,因为自来水中含有净化剂成分,容易破坏泥料中独有的成分。
通过反复搅拌、锤捣后,泥料与水混合均匀,并不再有气泡。此时将其放置于阴暗潮湿、温暖密闭处陈腐数月。陈腐是为了使泥料性质变得稳定,这样做壶时泥料延展性好,烧窑不易裂,同时壶出窑后的色泽也会比较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好的泥料通常会陈腐比较长的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陈腐之后,紫砂泥料需要进行真空练泥脱气,这个步骤是为了排除泥料中的空气。真空处理后的泥料,空气含量极低,提高了可塑性、结合性和干坯强度,减少了烧制后开裂的几率。
二、手工制壶
泥料准备就绪,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制壶了。
相信很多人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在一个转动的台子上,工匠将一块泥巴拉伸,一个瓶子便出现在眼前……不要被误导了,紫砂壶并不是这样做的!
一件紫砂制品成形,要经历很多工序……
第一步:切泥块—打泥片—刮泥片
整块的泥料首先要按照预先设计的进行切割,然后就要将其敲打成片状,要保证力度均匀,敲打出的泥片厚度一致。这是制壶的基本功,一般初学者要学习数月,老师傅们只要听声音,就知道操作是否规范。
第二步:裁泥片—围身筒—打身筒
打制好的泥片,要按照图纸进行裁切,然后将泥片围成壶身,然后用工具将壶身敲打平整,边打边转,壶口位置也会慢慢内收。
第三步:切口—上满片
用工具在顶端切出圆口,并且要仔细的调整其边缘。然后将事先裁切好的壶底轻轻粘上来。
第四步:篦身筒
用篦对壶身产生均匀的挤压,去除高低不平使形体匀整。一般制作一把壶需要大小多个篦,才能使壶身达到预期的要求。
第六步:光身筒
平整完壶身之后,再用工具将壶身打磨光滑。
第七步:开假底—覆假底部位脂泥
用模具对底部进行修饰,一般会沿着底部轮廓进行勾勒,做出一个“假底”,在附上脂泥,做成底足或底部轮廓。
第八步:开嘴孔
在壶身装嘴的位置均匀的开出小孔,并且对其边缘进行打磨、修饰。
第九步:搓嘴—搓把—安装—修整
紫砂壶的壶嘴、壶把都是单独制作的,需要工匠们拥有极为纯熟的技艺,才能够制成与壶身且充满美感的附件。
第十步:做盖—做钮
作为紫砂壶的重要组成部分,壶盖的制作也颇为重要,需要工匠极富耐心,并且考虑到烧制过程中的变形等问题,做出最符合壶身造型的壶盖和壶钮。
第十一步:光坯
紫砂壶初具形状后,还要进行精修,以保证其更为美观和赏玩价值。
第十一步:打章
制作完成之后,制作工匠会在壶底、壶把等位置打上自己的印章。
第十二步:烧制
完成以上工序后,就要开始烧制了。在掌握好烧制的温度、时间之后,经历火的淬炼,一把紫砂壶才算是真正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