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以茶代酒”,到底有什么典故呢?

作者:茶文物与茶文化 更新时间:2022-08-01 14:00 阅读:186

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饮品,但茶与酒却有截然不同的特性,酒喝多了容易使人行为 失控、神志不清,喝茶却能让人头脑清醒、言行克制有度。


我们常说的“以茶代酒”,到底有什么典故呢?


早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中,就记载着“以茶代酒”的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名叫孙皓(242—284年),他刚即位的时候,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但后来却变得专横残暴、贪图享乐,从而民心尽失。


孙皓非常喜欢喝酒,经常在宫廷里大摆筵席, 而且每次设宴都要强迫大臣们陪他一起喝酒,规定每个人至少要喝七升酒(三国时期的一升约为现在的二百毫升;当时的酒多为发酵酒,酒精度数较低),不管臣子们喜不喜欢喝,能不能喝,七升酒必须见底。


大臣们因为非常畏惧孙皓,所以在酒宴上都拼命地喝酒,因而每次酒宴之后,宫廷里都一片狼藉,群臣七倒八歪,醉卧席间,丑态百出。


我们常说的“以茶代酒”,到底有什么典故呢?


手绘:宫廷里大摆筵席


大臣韦曜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博学多闻,深受孙皓的器重,因此,孙皓对韦曜特别优待。韦曜只有两升的酒量,孙皓知道韦曜不胜酒力,就暗中命人赐给韦曜茶水,以茶代酒,使韦曜免于出丑。


韦曜也心领神会,故意高举酒杯,“以茶代酒”恭敬皇帝孙皓后干杯,这样既不会因醉酒而失态,又成全了君臣礼仪。


“以茶代酒”原本能成就一段美谈,但结果并不完美。


韦曜为人耿直磊落,他可以在酒宴上配合孙皓玩“偷梁换柱”的把戏,但一旦牵涉国家大事就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他奉命记录 孙皓的父亲孙和的言行,因秉笔直书,写下了一些皇家丑闻,加上韦曜平日经常规劝孙皓不要饮酒误国,触怒了孙皓,最后,韦曜竟然被孙皓处死。


我们常说的“以茶代酒”,到底有什么典故呢?


手绘:韦曜被孙皓处死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