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时朋友聊到现在的人确实比以前更喜欢我们自己的文化更喜欢以前的老物件,就拿紫砂壶来说,以前有多少人家里用紫砂壶喝茶,见得太少了,现在经济好了,精神需求也多样了,紫砂壶这种以前不多见的物件也慢慢走入我的家庭,那我们从什么时间点来了解紫砂壶的发展哪?
我是分成了三个时期:明朝.清朝.近代.今天咱们先聊明朝,有的朋友问以前没有嘛,有宋朝就有完整的器物,但那时刚刚从陶泥中把紫砂分离出来单独做器,对紫砂的了解不是很深,作品也没有分离,历史发掘的残片可看到紫砂制器还很初级,很糙。到了明代朱老头的平民意识才使紫砂有了发展,并在后期才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紫砂大家。其他的就不聊了,话题太少也不惊艳,可考价值也不大。今天就先说第一位制壶大师——时大彬。
紫砂史上的第一位大师就诞生在明代万历年间。他名为时大彬,又称时彬、大彬,号少山。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当时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能记住少山,并说出来,在以后的喝茶聊天时也是很牛的。
少山大师牛在什么地方?牛在紫砂陶的泥料配制、造型设计、成型技法与铭文雕刻方面,确立了至今仍被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很多都是划时代的。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制壶大师,时大彬对紫砂的贡献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摒弃了模具制壶的老传统
作壶严格认真,要求严苛,一旦遇到不满意的作品,即刻毁弃。看看现在瑕疵壶便宜处理,态度决定高度。他作壶多采用手工制作,将泥片手工拍打组合后构成壶形,此法一直沿用至今。迄今为止出土过的6把大彬款识的紫砂壶分别为:
1968年在江都明墓出土的六方紫砂壶;1984年于明墓出土的球形壶;1987年在福建明万历户部侍郎卢维桢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鼎足盖紫砂圆壶;1987年在山西晋城出土的圆球壶;1987年由陕西延安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墓出土的腰圆式提梁壶和1986年于四川绵阳出土的仿古莲子壶。
从这些出土的紫砂壶来看,时大彬壶在当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时大彬将紫砂的制作造型方法与瓷器及其他陶制品彻底分离,使紫砂壶富于变化,奠定了紫砂壶最具特色的“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可变化性壶形。
二、大胆求变,一改壶风
“宫中艳说大彬壶”是当时对时大彬艺术成就的真实写照。而这样的艺术成就,缘自他的善于变通。在公元1579~1620年间,时大彬游历了苏州娄东,并结交了文人陈眉公诸辈,在交往过程中他了解到文人的偏爱与喜好。
在返回宜兴后,他便将文人追捧“小、雅、精”的这种偏好,融入紫砂壶的创作之中,大胆地变“大”为“小”,使紫砂壶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当时的流行元素,并迅速流传到宫中。自此紫砂壶名满天下,紫砂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颠峰。自从现在开始就有用变为赏,玩,用,
时大彬研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制作的壶式也多种多样。与此同时他不忘培养弟子,一改以往“父传于子”的授业传承习惯,打破家族界限,广收门徒。在他的悉心传授下,徐友泉、李仲芳等一批徒弟迅速成长,最后均成为独当一面的制壶大师。其后他的弟子又广收门徒,紫砂从业者由此迅速增多,紫砂工艺也得以传承延续并发扬光大。
四、刻写姓名,凸显作者
早期的紫砂壶制成后,匠师们往往并不署款,即使署款也是托人替刻。而时大彬在结交了诸多文人墨客后,便产生了在壶上篆刻书款的想法。于是他开始揣摩名家书体,发愤苦学,数年后终于练得一手好字。此后他削竹成刀,以竹代笔,每做完一壶,便在壶底刻上自己的姓名。
其他的紫砂名家纷纷效仿,刻上自己的姓名作为印记,以标明该作品出自己手。自此,紫砂壶与制作者的章记相得益彰,成为紫砂壶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紫砂壶的内涵也得到丰富。现在哪些所谓名家还有多少在乎自己的名章,能换钱随便卖。
来欣赏下大师的魅力
1. 大彬款六角紫砂壶
2. 三足大彬如意壶
3. 鼎足盖大彬壶
4. 大彬圆壶
5. 大彬腰圆提梁
6. 大彬仿古莲子
时大彬之壶在明时已负盛名,仿作之人不绝,而此六款中的六角壶做工与其他壶有差距,因此也多被认为是仿作。
散落在民间的大彬壶,亦是少见,但真迹已达千万级别。
▲大彬圈钮
此外,大彬壶的底款皆是竹刀刻款,而无章款,所以底款为章款的时壶,也皆是伪作。
▲仿大彬的底款
最后,给大家放上故宫博物院仅存的两把时大彬真迹,以观其风貌。
大彬六方壶
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